但身为上位者,必须时时照顾手下的情绪,得经常给手下表现的机会,如果每次都只问策李桓,长此以往,其他手下必定会产生失落的心情,做事必会消极、懈怠。
如果手下提出的计策可行,虽然有可能比不上李桓的计策,会造成更多的损失,但李渊也会采用这计策。独宠一人,那怕这人能力再强,能一人盖压其余所有人,也是祸端。毕竟要成大事,不能只靠一个人,需要许许多多各种各样、各个层次的人才。而想要留住人才,就必须给予其表现和立功的机会。
李渊不管怎么说都是唐朝的开国皇帝,这御下的手段也是最顶尖的,断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,所以一开场便是询问众手下。
李桓看明白了李渊这样做的用意,也是笑而不语。同样的,李世民也明白李渊的用意,一代雄主的学习能力也是超强的。
众人细细思索后,刘文静再次率先发言:“启禀唐公,某以为我军当据城守之。突厥此次来袭皆是骑兵,突厥依仗骑兵之利,号称野战无敌,若我军出城迎战,且不说胜负,即使胜了也是惨胜。而正因为突厥此次来袭皆是骑兵,并未携带攻城器械,且突厥向来不善攻城。所以我军当以己之长克敌之短。突厥见无法攻克晋阳,定会退兵。”
“不可!”刘文静话音刚落,李世民立刻起身反对道:“我军现已有38000余军马,近10倍与来犯突厥,面对4000突厥军马,还要据城守之,那城外百姓便会遭受灭顶之灾。而我军招募的皆是太原本地之青壮,如此怯战,会严重打击我军士气。若士气低迷,起兵之后,我军还有何战力?还如何去征战天下?”
李桓听罢,不由得暗自点头:世民不亏为大唐雄主,战略眼光果真敏锐。
刘文静反驳道:“突厥虽只有4000骑兵,但战力强悍。而我军七成以上皆新募之兵,上战场后定是一触即溃。如若城外御敌,胜负尚且难料。再者即使胜了,我军实力定会大损,届时更难起兵。”
随即,中堂内的众人分为两派,支持李世民或刘文静的各有几人,争论不休。只有李渊和李桓安坐在椅子上,静静的听着众人发表意见。李桓是胸有成竹,所以津津有味的在看戏。而李渊则是觉得不论双方能不能争出结果,他都相信李桓能完美解决此事,没看到李桓正一脸轻松自在,津津有味的在看戏嘛。
有过了一会,李渊见差不多了,就咳嗽了一声,叫停了争论:“好了,诸位莫要争论了。”
转头看向李桓:“贤侄觉得该如何应对突厥来袭。”
李桓见李渊发问了,也不再保持安静,起身回道:“叔父,诸位先生,适才刘先生与世民所言皆在理,但又皆存弊端。若要以极小代价解决来犯之突厥,又要避免刘先生与世民所提计策之弊端,天择有一策,请叔父及各位先生参详。”
众人听闻皆集中了注意力,想要仔细听听这鬼谷门人有何良策。
李桓接着道:“突厥此次以4000骑兵在我们认为的最不可能出兵的时间来袭,其计划很明显。就是在我军毫无防备之时,以骑兵快速突袭,一战将我军击溃,然后掠夺晋阳财物。我料定突厥原本就只是打算突袭一下,抢了就跑。并未打算与我军正面相抗。所以适才刘先生与世民所提计策皆能实施,但计策所存在的弊端虽没有2位所说的这般严重,但还是存在的。”
李桓停顿了一下,待众人消化完刚才的话后,接着说道:“我的计策是,点起精锐军马15000人,兵分三路,其中两路埋伏与两侧,第三路则埋伏与突厥侧后方,其余兵卒则着甲整齐列于城墙之上。待突厥来到后,见我军兵甲整齐,严阵以待,便知偷袭计划失败,用骑兵攻城也不可能。此时突厥定然打算退兵,但以突厥的秉性,定不愿空手而归,必会去掠夺城外百姓。此时,我城外三路大军尽起,呈左右夹击,迂回包抄之势。突厥必定会以为我军想全歼来犯之敌。此时,他们只有一个选择,仓皇而逃。而我三路大军只需作势追击,将其赶走即可。”
在场众人无不目瞪口呆。料敌先机,攻敌攻心,这兵法上记载的体现最高权谋实力的八个字,能做到的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超级智者。而李桓却如此轻描淡写,毫不费力的做到了。众人都不知道该用何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,或许用……沃焯?
李世民第一个回过神来,目放精光,大呼道:“妙,妙计啊,天择你果真不是人啊!”
众人也回过神来,齐声大笑:“对,对,如此智慧,非人哉。”
李桓满头黑线,想要怼回去,但对方人多,估计怼不过,于是只能抓住罪魁祸首,恨恨道:“世民,你给我等着,我迟早揍你个满面桃花开。”
众人闻言又是一阵哄堂大笑。
本章已完 m.3qdu.com